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

七秩承梦想 初心向未来

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

(第二届全球校友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张立群

2022年12月17日

尊敬的建文常委,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繁花似锦妆南粤,高朋如云耀华园”。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广州抗击新冠疫情取得战略性成果之际,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在这隆重而美好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校友们、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山珠水,煌煌上庠。1952年11月,在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工业院校支撑之时,华南工学院巍然崛起于南粤大地。她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为基础,后调入7省18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几乎集中了中南地区工科之精粹。百川入海,方成其大,学校甫一成立,便成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倘要追溯学校风雨传薪之始,其时间坐标的原点还要往前推移近半个世纪。1918年1月,发端于清末广东工艺局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探路者之一,更因其一众师生以甲工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而世称“红色甲工”。“红色基因”就此镌刻进华工人的骨髓,在105年的峥嵘岁月中不断激励着全体华工人,汇聚起强大的向心合力和澎湃的复兴力量。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弦歌不辍,百年初心坚如磐。

我们始终铭记,在民族蒙难、救亡图存的年代,以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杨匏安、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审计长”阮啸仙、“刑场上的婚礼”主人公周文雍等为代表的“甲工”师生,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义无反顾踏上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途。他们创建中共广东党团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和革命斗争,作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

我们始终铭记,在旧中国风云激荡、求强思变的年代,华南理工大学多个办学源头的前辈先贤们,高举“教育报国”“实业救国”之旗帜,探寻中华民族教育强国之路。虽辗转办学仍坚守教育理想,在颠沛流离中刻苦求学、传道授业,挺起民族脊梁,续传民族文脉,铸就了华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我们始终铭记,在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海陆空专家”罗明燏、“士子楷模”冯秉铨、“珠峰测高第一人”陈永龄、“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等一大批名师大家,国有召、慷慨行,毅然挑起组建华南工学院的重任。他们筚路蓝缕、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树起了“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学校作为华南地区教育和学术重镇的地位。

我们始终铭记,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年代,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敢闯会创的华工人,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确立“融入发展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勇闯办学新路,收获累累硕果。学校1993年首开共建与联合办学之先河,开辟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办大学的新路。1999年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至今日仍然是人才培养“华工模式”的精神内核。还有大批“星期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出了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华工路径”。

怀着教育强国的初心,承传创建一流的梦想,一代代华工人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发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笃行不怠、步履铿锵,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道路,在南粤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条栉风沐雨、积厚成势之路。“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第一代华工人吹响的号角,犹然如昨。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南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张进同志就提出要把华工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多科性工学院”。无论岁月更替、社会变迁,还是校名更迭、一门两校,学校始终坚守办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砥砺奋进、不懈追求。从1960年跻身全国重点大学,到1995年、2001年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再到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从2003年建设大学城校区,到2017年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从2012年首次入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到2020年晋升200强,从建成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到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再到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学校不断迈上更高台阶,跨入更大舞台,终成今日办学之大气象、大格局。

目前,学校已形成“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的发展格局,高分子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科排名居全球第22位;学校拥有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09至2020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21年PCT申请量位居全球教育机构前七、中国高校前三,学校连续四年被路透社评为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前十。

——这是一条作育栋梁、英彦蔚起之路。大学之大不仅在于汇聚大学者、研究大学问,更在于培养“大写的人”。“愿得英才三千数,高峰深处共研寻”。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抱负和追求,激励着广大后来者,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甘为人梯、兴育贤才。学校共为国家培育了57万余名优秀学子,包括20多名院士、200多位校友在大湾区上市或大型企业担任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以及一大批治学、兴业、安邦的卓越人才。他们共同成就了学校“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的美誉。

涓滴入洪流、星辰入银河。在他们当中,有“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院士、“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院士、华人数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侯一钊院士、被业界誉为“AIE之父”的唐本忠院士;有成思危、林树森、魏钢等党政军精英;有“彩电三剑客”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等改革开放先锋;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选者陈第、黄冠、罗锐邦等创新创业新生代;有“全国道德模范”赵传宇、全国“最美大学生”李莎等大爱践行者;有奥运冠军陈定、刘虹、刘诗雯等体坛骄子;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徐航、杨曙方、叶飞燕、谢坚等一大批基层先锋。在《证券时报》A股董事长本科毕业高校“行星图”中,学校以拥有23位董事长校友排名中国高校第4位……一大批学子不忘初心、不负重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华工人“硬核”力量和责任担当。百年办学,七秩辉煌;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学校取得的每一个办学成就,都深深镌刻着每一位华工人爱校荣校兴校的不朽印记。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个历史时期为学校发展竭诚奉献、增光添彩的一代代华工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

——这是一条兴国报国、自立自强之路。建校伊始,学校师生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很快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俄汉翻译电子计算机和华南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程控铣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被《人民日报》称赞为“科学技术尖端的成就”。1978年,15项科研成果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激励着更多的华工人坚定走在追寻真理、矢志创新、科技报国的道路上。

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顶天立地”,勇闯前沿基础研究“深水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硬骨头”,赋能经济发展原动力。曹镛院士和马於光院士领衔的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国内第一块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多次刷新单结聚合物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并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陈克复院士领衔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为造纸行业摘掉“排污大户”的帽子和“绿水青山”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瞿金平院士领衔的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ERE”(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技术,研发出高性能环保高堡膜,打破了我国塑料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跟踪仿制的局面,助力破解新疆地膜白色污染的重大难题,三度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何镜堂院士和吴硕贤院士领衔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性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致力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科学技术,领衔完成世博会中国馆、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会议中心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政治和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工程。王迎军院士领衔的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提出“生物适配”理论,将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了大缺损骨再生修复国际难题,帮助大批患者重获行动自由。李立浧院士带领的电网技术团队,在特高压直流输电、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为中国电网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也骄傲地看到,在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历史轨迹中,华工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或进军尖端科学,耀眼于国际学术舞台,为人类知识高塔贡献华工智慧;或投身创新浪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助力学校成为南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柱。

——这是一条放眼全球、开放合作之路。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借力湾区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将国际化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方略,以自信主动的姿态,与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各分校、罗格斯大学、爱丁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百余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伙伴关系。学校聚焦国家急需和国际科技前沿,大胆突破传统国际化办学模式在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广州国际校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全面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范式,大力延揽全球200余名“高精尖缺”人才,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同质等效的全英教学环境和教学品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能源和全球变暖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以说,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前所未有。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在这样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承担起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华南理工大学将铭记昨天的筚路蓝缕,扛起今天的使命担当,朝着明天的伟大梦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新奋斗实现新跨越,用新发展创造新荣光,为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大美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强国的初心,勇挑科教兴国重任。强化育人为先的价值定位,积极营造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吸引当代最优秀的学者,培养出下一代最优秀的人才,产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最需要的成果,努力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守创建一流的梦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不断深化办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幸福与成就相契合,形成有效激励师生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华工样板”。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坚定文化传承的力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当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搭建起不同文明相通相融的桥梁和纽带,更多地参与国际重大合作,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深度融合的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华南理工大学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国之大者”,坚守“学之大道”,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多、更强的智慧和力量,续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恢弘的篇章!

谢谢大家!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记者团

编辑:鲍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点赞、在看!祝贺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

暨建校105年!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