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大概是因为考研成绩即将公布,这几天和学生聊天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去年报考者的焦虑,也能感受到今年有意愿者的急切。

考研,还是不考?像哈姆雷特的问题,大部分大二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每当有同学来求教,我都会先问一个小问题:“你能在图书馆或者教室里好好学习三个小时不看手机吗?”通常我会劝阻回答否的同学,建议回答是的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下面问题的答案。

首先,经济条件

当同学们征求我的意见时,我一般会提醒他们,先想想从小学到本科16年的学习,是否应该优先考虑如何回报父母亲人,再做决定。其次,我就开门见山了:“家庭条件能支撑你考研期间和被录取后的开销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同学们要冷静理性的和父母讨论后续费用,不要意气用事,也不要人云亦云。有同学表示,家庭条件可能不够,但可以工作学习。除了少数很努力很有天赋的同学,不建议这样考虑。毕竟学业和收入都能做到最好的人真的很少。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家庭支持,毫无疑问,下一个问题。

第二,身心素质

“你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支撑你熬过考研准备阶段,承担万一不上岸的后果吗?”我强烈建议准备考研的同学,至少和三个考研的学长交流。我相信考研过程的艰辛是超乎想象的。从我对备考学生的观察来看,haggard是一个比较轻的形容词。另外,众所周知网上的考研相关数据是:2021年,报名人数377万,录取人数约110万;2022年报名人数457万人,报名人数约110.7万人。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承认自己资质一般,但很少有人能确定自己能成功落地。如果他们不成功,撤退是什么?作为一个孩子和一个女人,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资格孤注一掷。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有了出路,那么下一个问题。

三、考研的目的

“为什么考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是哪种想法,最终的出发点都应该是“我要考”而不是“我要考”,就像我们在短视频中经常听到的“你自己奋斗过吗?”以及“你有没有为别人争取过?”不同之处。

有一个想法或许值得鼓励:我真的热爱学术研究,我想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磨练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有一个想法可能值得商榷:为了更好的就业。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届时可能要看专业方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举个例子,如果师范专业的学生到中小学就业,几年后硕士的就业形势未必比现在乐观。我见过同学们成功校招的笑脸,也体验过同学们上岸考试的喜悦。那么,因为考研而耽误或延迟的同学们,听到这些消息是什么感受呢?鱼和熊掌兼得的案例不是没有,只是比例太低。

其他因素大多微不足道。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考研不考研可能就有答案了。

不想考研(不想考研了,厌学情绪很大)

赞 (0)